本文目录一览

1,自动控制原理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的最大相角分别是多少

超前矫正是45度。滞后大概在70度到90度之间 。
相位超前的是微分,导数就是斜率即变化率,所以有点预测的意思

自动控制原理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的最大相角分别是多少

2,如何确定两个同频率的正弦量之间的超前和代后关系

两个同频率的正弦量的相位关系一般分为同相、反相、超前和滞后四种。如果两同频率正弦量的初相相等,相位差为零,我们称它们同相,即它们同时达到正或负的最大值,同事到达零值;如果它们的相位差等于±π(180°),则称它们是反相,即它们在任意瞬时方向总是相反的。如果它们的相位不同,相位差不等于零,则称在本格周期内谁先达到最大值的正弦量比后到达同方向最大值的正弦量是超前的,或称后者滞后于前者,也就是初相大的超前初相小的。在上右图中u超前于i,即u比i先到达最大值。扩展资料:在比较两个正弦量的相位时,其超前或滞后的角度,习惯上不应大于180°。而对于不同频率的正弦量,就不能用相位差来比较,因为这时相位差将随时间而变化。例题:试计算下列u与i在t=0时的数值u0及i0;并比较其相位关系,已知:u=311sin(ωt+30°)伏;i=5sin(ωt-30°)安;解:当t=0时:u0=311sin(0+30°)=311sin30°=155.5伏;i0=5sin(0-30°)=5sin(-30°)=-2.5安;u与i的相位差:△Φ=(ωt+30°)-(ωt-30°)=30°-(-30°)=60°即,电压超前于电流60°,或电流滞后于电压60°。

如何确定两个同频率的正弦量之间的超前和代后关系

3,功率因数角滞后和超前

功率因数滞后是指电流滞后于电压。这只是工人师傅的一种表述习惯,因为电压是供电网给定的,在讨论功率因数问题时,往往黙认为参考量(初相角视为零),只拿电流说事,所以形成了这个说法。

功率因数角滞后和超前

4,电压超前电流30与落后330有区别吗

落后330度相当于超前30度(360-330),当然没有区别。
有的。前者是感性的,而后者是容性的。当然一般的使用没有什么影响,但无功的补偿却影响很大。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200KVA的变压器不使用一个月会有多少度电有效功率因数大概多

1、当你的变压器处于空载运行状态时,其主要损耗是变压器的空载损耗(铁耗),S11-200变压器的空载损耗标准值是340W,实际值在变压器铭牌有。2、此损耗是变压器实实在在的有功损耗,没有带负载,不存在功率因素的问题。3、现在大部分地区变压器没有基本电费,因此空载损耗就是基本的消耗功率。4、按标准值计算,你每月消耗的有功功率为:P=0.340(kW)x24(小时)x30(天)=244.8千瓦.小时(度电)。5、再乘上你们地区的工业用电的每度电费,就是你大约应该交的电费(如果是0.5元/度,那么就是122.4元)。当然,这只是变压器的基本电费,不包括供电部门的其他应该交的费用。
功率因数——视在功率s 、有功功率p 、无功功率q 、功率因数cosφ,s=√﹙p2+q2﹚,cosφ=p/s。 对于电网来说,功率因数的[-0.9]和[0.9]相比,可能前者危害更大。自动补偿控制器可以进行设定,设定在0.9左右就行。功率因数,用来衡量交流系统中[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说白了,就是电流与电压的瞬时值之间不同步。功率因数为+,用来表示电流的相位[滞后]于电压,这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电气系统中多数设备存在[电感],呈现感性,而且非线性元件的使用也会使电流滞后于电压从而呈现感性。功率因数为-,用来表示电流[超前]于电压,电容的引入会造成这个结果,所以,人们用电容来作为电感性系统的[补偿],好比[中和作用]。对于供电系统,无论功率因数超前还是滞后,都存在[无功电流],系统要额外提供这个电流,则开关、线路、设备的规格就需要加大,浪费也大,所以供电部门要求用户的功率因数在0.9左右。 一般中、大型单位配电室,变压器都应该配备电容补偿器也就是无功功率补偿器,它的选择是按照变压器容量的 一般来说按30%-60%左右 ,但是考虑到负载的性质建议按照 80%来考虑比较好一些。比如630kva变压器配置电容补偿器:630kva×80%≈500kvar即可。
应该不是很大吧。

6,功率因数的超前和滞后有什么区别

在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相位有三种情况,当负载是纯电阻性质时,电压和电流相位相同;当负载是(或含有)电感性质时,电压相位超前电流;当负载是(或含有)容性负载时,电压相位滞后电流,或者说,电流相位超前电压,也就是你说的容性电流。如:平常用的异步电机,就是感性负载,用来补偿电网功率因数的补偿电容就是容性负载。换一句话说,我们单方面讨论电流的关系,把电压作为一个对比的定值,这个时候可以表述为:如是容性负载(电容器),那么他会导致最终电流超前90度,如果是电感则产生最终电流超前-90度(即滞后90度)反过来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假设电压为X轴水平方向,则是否超前则为Y轴垂直方向,当为容性负载时为Y正半轴部分,感性负载为Y负半轴部分无论是正超前还是负超前(滞后)都会导致功率因数下降,而纯阻性负载其超前角或滞后角是0度,这个时候功率因数为1正因为容性和感性具有这种相反的性质,那么当使用电动机等感性负载时,会导致严重的负超前,这个时候就应当使用足够的电容器进行补偿,使其无限逼近0度,保证功率因数无限的逼近1。总之,功率因数下降,无论是正超前还是负超前都回导致下降,只有为0时才是最高的,而感性负载一应用就肯定是负的了。所以就要用电容补偿让他接近0。超前和滞后,对于送电系统而言,会导致输送的有功能量下降,无功上升,换句话说,线路已经负载50KW的功率,但事实上由于超前等原因功率因数下降,线路实际输送的能量对设备做的功可能远小于50KW,比如结果是5KW,那么我们就等价于用50KW设计容量的线路去带动一个5KW的负载,这对于电网而言,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在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相位有三种情况,当负载是纯电阻性质时,电压和电流相位相同;当负载是(或含有)电感性质时,电压相位超前电流;当负载是(或含有)容性负载时,电压相位滞后电流,或者说,电流相位超前电压,也就是你说的“容性电流”。如:平常用的异步电机,就是感性负载,用来补偿电网功率因数的补偿电容就是容性负载。换一句话说,我们单方面讨论电流的关系,把电压作为一个对比的定值,这个时候可以表述为:如是容性负载(电容器),那么他会导致最终电流超前90度,如果是电感则产生最终电流超前-90度(即滞后90度) 反过来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假设电压为x轴水平方向,则是否超前则为y轴垂直方向,当为容性负载时为y正半轴部分,感性负载为y负半轴部分 无论是正超前还是负超前(滞后)都会导致功率因数下降,而纯阻性负载其超前角或滞后角是0度,这个时候功率因数为1 正因为容性和感性具有这种相反的性质,那么当使用电动机等感性负载时,会导致严重的负超前,这个时候就应当使用足够的电容器进行补偿,使其无限逼近0度,保证功率因数无限的逼近1。 总之,功率因数下降,无论是正超前还是负超前都回导致下降,只有为0时才是最高的,而感性负载一应用就肯定是负的了。所以就要用电容补偿让他接近0。超前和滞后,对于送电系统而言,会导致输送的有功能量下降,无功上升,换句话说,线路已经负载50kw的功率,但事实上由于超前等原因功率因数下降,线路实际输送的能量对设备做的功可能远小于50kw,比如结果是5kw,那么我们就等价于用50kw设计容量的线路去带动一个5kw的负载,这对于电网而言,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补偿的话最简单的说,容性超前用电感补偿,感性滞后用电容补偿,使其即不超前也不滞后.补充一点:就目前而言,国家规定的用电设备功率因数不能低于0.9,否则就会罚款(或者说加收损耗的费用),因此很多单位用电时,都使用无功补偿装置在设备自身上补偿,同时也在单位的总线上集中补偿,一般也都是用继电器投切电容器的为多,毕竟现在大多都是感性滞后的.此外,有部分先进点的补偿装置使用了双向晶体门闸管投切电容和电感,使得投切加快,但电容和电感补偿必然不可能达到很高功率因数,而且不可以频繁操作,否则会有危险.这个时候,部分单位,比如一些数据中心,一些特高层大厦等等,为了减少各种问题的发生,使用主动式补偿系统,这种系统即昂贵也不耐用,其原理是利用电子采样后控制触发装置,反向输送电能,通过这一过程强行纠正这些偏差.当然有一些要求更高的大厦,还使用了波形曲线主动式纠正设备,和上面这个差不多,用于纠正正弦波,不过这些东西都太昂贵了,中国境内,除港台地区外,几乎没有那几个单位和组织用得起.

文章TAG:超前超前和滞后相差多少角度  自动控制原理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的最大相角分别是多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