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全站仪测坐标时先要用两个已知点定向这时要输入测站点坐标和

看你什么类型的工程了,控制点误差尽量越少越好,我的控制点都是平差到0.005米的范围内。误差超过2公分的就是有点问题了!重写没这说法,最好你就是把所有的控制点测个导线,平差这是最好的,因为全站仪和人为是有点误差,所以。这才是需要你去导线完后平差!希望能帮到你,谢谢你采纳吧楼主!
就是设站定好向后,把棱镜立在后视的那个控制点上,瞄准按测量键,看测得的坐标是多少,如果数据是对的,就说明你设站成功,可以测量放样了。

用全站仪测坐标时先要用两个已知点定向这时要输入测站点坐标和

2,最末一级房产平面控制网相邻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多少

房产测量规范第3.3.2款规定,末级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25m。

最末一级房产平面控制网相邻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多少

3,CNC的加工误差为多少

这就不一定了那就要看你机床的精度.如果是做精密模能用高速机加工就更好啊普通机一般最少也有-+0.03MM
1、国产的做平面的话能做到正负0.05mm,进口的做平面能做到正负0.02以内。2、cnc(数控机床)是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的简称,是一种由程序控制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通过计算机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执行规定好了的动作,通过刀具切削将毛坯料加工成半成品成品零件。数控加工智能逆向仿真系统virtual cnc,是一套通过逆向后置处理器和虚拟机床来模拟实际cnc控制器和机床,并在电脑端进行检验cnc加工过程的软件。并且它根据机器、刀具、毛坯和夹具信息,来模拟加工cnc程序,并能鉴定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设备精度和软件稳定性,刀具磨损和人工对刀都会存在误差,一般会在0.02mm之内。

CNC的加工误差为多少

4,e级gps控制网精度要求

固定误差a≦10mm。比例误差b≦20×10–6×D,相邻之间的平均距离0.2~5km。

5,控制网复测GPS复测和全站仪复测结果有出入以哪个为准

现在有种作业方式就是控制部分没有做的情况下,就开始碎部测量,也就是控制和碎部独立进行,具体的操作是选好设站点(满足gps和全站仪做导线控制的要求),再选择一个后视点(满足gps和全站仪做导线控制的要求),然后在设站点架设全站仪,假设测站点坐标,利用一点一方向完成设站操作,然后进行碎部测量,测得数据结果后储存在电脑里,如果是独立的地形图就独立制图不用加到坐标系里也不许旋转平移,如果是要加到特定的坐标系,或者是几幅图的拼图就要设定特定坐标系,进行旋转和平移,将测得的图与坐标系相关联,于此同时也要使用gps或者是全站仪进行测量,将图根点坐标与设站点坐标联系起来就可以了,这么说不知道你明白不?现在测绘院的队伍大部分都这样做,碎部和控制分开做,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说白了就是假设测站点坐标,然后回到内业利用制图软件进行坐标的平移和旋转。
GPS离基站远了坐标就会随着距离和信号的影响存在误差。建议还是以全站仪的为准比较好。
GPS测量的结果需要修正的,各个地区,因为海拔不同,修正系数也不一样。如果两个之间的误差在允许值范围内,正常情况下,以全站仪测量的结果为标准。

6,布设平面控制网其最末级控制点的相邻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多少百

B 、平面测量章节中没有规定,但是在8.4节《水工建筑物测量》中有规定。8.4.1条,第3款有规定。

7,施工控制网特点

1.平面控制网测量 施工平面控制网既可以单独建立,也可用原有地面测图控制网替代。但由于测图网的密度和精度有时不能满足施工测量要求,需要增补控制点,并重新对网进行高精度测量,然后再以平面控制网数据测设出主轴线。 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采用GPS、全站仪、经纬仪等多种设备按三角网、导线网等形式实施平面控制测量。观测要满足国家规范要求,一般是距离丈量相对误差不超过1/10000,测角误差不超过10分。 2.高程控制网测量 施工放样的任务,除了通过建筑物的定位放线确定建筑物的平面位置、控制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尺寸大小外,还要通过高程的测设来控制建筑物各个部件的标高。 为了保证整个建筑场地各部分高程的统一和精度要求以及高程测设的便利,在开工之前需要建立施工高程控制网。 观测仪器可以选择水准仪,按水准仪测量法实施,也可以利用全站仪用三角高程实施。
涵洞施工控制要点:第一、放线定位:中线、宽度、角度(斜交、正交);第二、基底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第三、钢筋加工及安装:钢筋型号、规格、尺寸、钢筋焊接接头或绑扎接头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要求;第四、模板:光滑洁净无锈、尺寸必须符合设计、安装牢固防止跑模、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安装后,按混凝土设计高度在模板上打好定位线;第五、混凝土:配合比符合设计强度要求、流动性满足施工要求; 第六、混凝土施工:控制入模温度(冬期施工不得小于5℃、夏期施工不得超过30℃)、分层浇筑、振捣密实、防止漏振或过振;第七、混凝土养护:拆模后及时覆盖保湿养护,防止阳光暴晒;冬期施工及时覆盖保温养护,防止受冻。

8,工程测量中建筑方格网如何测设

1)测量准备 审定所有进入现场的测量器具的检定周期,与业主办理交接桩手续。对定位桩、红线桩和水准点进行保护,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建立测量数据台帐。 2)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的测投 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a、 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 b、 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基 础及首层平面图中的关键部位进行布设。 c、 控制点要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d、 控制点必须用砼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维护,并 用红漆做好测量标志。 2、场区平面控制基准点的复测 首先对业主提供的建筑物定位桩或用地红线桩进行复测,并将复测点位误差成果及调整方案报业主方。 3、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本控制网按Ⅰ级建筑方格网进行测投,测角中误差±5〃,边长相对中误差1/40000,相临两点间的距离误差控制在±2mm以内,采用直角坐标定位的方法测投出基础外轮廓,依据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轴线加密方法,布设场区平面矩形控制网。为了便于控制及施工,将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布设成偏轴线1米的交叉位置。 3)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a、 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 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的建立依据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至少3个)。测投1条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高程竖向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竖向施工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b、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c、 场区内至少应有三个水准点,水准点距离建筑物应大于25米,距离回填土边线应不小于15米。 4)质量保证措施 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工程测量规范进行。 2)测量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3)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4)由业主提供的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并办理了交接手续后,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5)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 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总高 ( H )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90m<H 20 标高竖向投测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误差(mm) 每层 ±3 总高 ( H )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90m<H ±20 基础放线尺寸允许误差 长度L、宽度B的尺寸(m) 允许误差(mm) L(B)≤30 ±5 30<L(B)≤60 ±10

9,怎样控制测图控制网的精度

1.了解控制测量的目的和收集资料 主要了解测区的地理位置、形状大小,今后发展远景,测量成果使用的精度要求,完成任务的期限以及生产上对控制点位置、密度的要求等。房地产测绘人员应到有关测绘业务及管理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如设计时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0),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并到测区踏勘了解旧标石标架的保存情况,为确定布网方案、设计和施测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2.确定布网方案 根据控制成果今后的使用要求和已收集到的测量资料及拥有的仪器设备、技术力量等条件,确定布设控制网的方案。例如是在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还是布设独立网;测量方法是三角测量,还是三边测量,导线测量或GPS相对定位测量;是一次全面布设还是分区分期布设;是采用三度带还是1.5°带投影等等。 图上设计宜在1:10000或1:25000的地形图上进行:首先展绘已知点、网;按照已定的布网方案从图上判断点与点之间是否彼此通视,由各点组成的图形能满足规范所规定的精度和其他要求,布在位置也应能满足使用要求。图上选点后,须到实地确定,是否切实可行,为了保证控制网精度和避免返工浪费,还应该估算控制网中推算元素的精度。此处限于篇幅不再展述,请读者参看有关控制测量书籍。 3.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 编写技术设计的目的在于拟定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实施计划,从整体规划上、技术上、组织上作出说明,其要点是: (1)概况内容包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测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测区原有成果的作业情况,成果质量情况及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 (2)设计方案及其说明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图形、密度;起算数据的确定;控制网的图上设计及精度估计。 (3)作业方法作业的原则、方法和要求,觇标类型及埋设标石的规格,提出标志建造和委托保管的要求,提出测角,测边仪器的检验,边长、角度观测,外业成果的记录方法,成果检验和质量评估的办法和要求等等。 (4)各种附表附图编制工作量综合、进程表;需用主要物资一览表,控制网设计图以及其他各种辅助图表等。 4.造标埋石 确定了控制点的位置以后,须着手进行造标埋石工作,埋设的标石作为点的标志,建造的觇标作为观测时照准的目标,一切观测成果和点的坐标都归算到标石中心上。 5.外业观测 待所建造的觇标和埋设的标石稳定后,即可开展观测工作。 观测前,须按规范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校,测距仪还须进行检测。 对于经纬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照准部旋转各位置气泡不超过1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DJ1不超过1〃,DJ2不超过2〃。 (3)横轴不垂直于竖轴之差,DJl不超过10〃,DJ2不超过15〃,DJ3不超过10〃 (4)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5)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DJl不超过5〃,DJ2不超过8〃,DJ6不超过10〃。 (6)光学对点器视轴与竖轴的偏差,在0.8m到1.5m高度范围内不超过土Imm。 对于测距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1)发光、接收、照准三轴的不平行性不超过土30〃。 (2)测尺频率变化不大于比例误差的2/3。 (3)照准误差和幅相误差均不超过固定误差的1/2。 (4)仪器内部符合标准偏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4。 (5)周期误差振幅不大于周定误差的3/5。 (6)加常数和乘常数检定的单位权标准差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2。 (7)电压变化对测距的影响不超过标准精度的1/3。 (8)光学对中器的对中误差在仪器高1.5m范围内不超过1mm。 还须对气压计,干湿温度计进行检验与校正。 观测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观测规则和操作规程。在观测过程中和观测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全面的外业检查,以检查外业观测工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只有全部外业工作都符合要求之后,观测工作才算完成。 6.内业计算 内业计算包括概算、平差和坐标计算三部分。 概算就是把地面上观测的成果投影到高斯平面上的计算工作和平差前其他准备工作,如三角测量概算主要有以下内容:外业成果整理和检查;编制已知数据表和绘制三角网略图;三角形近似边长和球面角超计算;归心改正计算,并将观测方向化归至标石中心,如为分组观测,当两组测站归心元素不同时,需分别归心改正后,再进行测站平差;近似坐标计算;方向计算改正;水平方向值表的编制;验算各种几何条件闭合差,并按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在三角网中的观测边长,应将其边长化算到椭球面上,再由椭球面上边长化算到高斯平面上,三角测量计算程序可见上图。 平差计算就是消除多余观测带来的几何图形的矛盾,鉴定观测值与平差元素的精度,求出各推算元素(如边长、方位角或坐标值)的最或然值。 7.编写技术总结 全部计算工作完成后,应该列出成果表,即将所有各点的坐标,各边边长和方位角列成表格,最后编写技术总结,以供测量成果使用者作参考,房地产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总结中主要叙述的内容有: (1)测区概况,任务概述,作业起止时间及完成的工作量 (2)布设的锁(网)或导线的名称及点位密度边和长(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情况。 (3)作业技术依据 (4)觇标的规格与标石的埋没。 (5)对已有成果资料的利用与联测情况,观测成果使用的坐标系统,投影系统,起算数据的精度。 (6)平差计算方法与成果精度统计,重合点统计说明。 (7)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取得的经验等。

10,机床的几何误差包括哪些

1.1 机床的原始制造误差 是指由组成机床各部件工作表面的几何形状、表面质量、相互之间的位置误差所引起的机床运动误差,是数控机床几何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1.2 机床的控制系统误差 包括机床轴系的伺服误差(轮廓跟随误差),数控插补算法误差。 1.3 热变形误差 由于机床的内部热源和环境热扰动导致机床的结构热变形而产生的误差。 1.4切削负荷造成工艺系统变形所导致的误差 包括机床、刀具、工件和夹具变形所导致的误差。这种误差又称为“让刀”,它造成加工零件的形状畸变,尤其当加工薄壁工件或使用细长刀具时,这一误差更为严重。 1.5 机床的振动误差 在切削加工时,数控机床由于工艺的柔性和工序的多变,其运行状态有更大的可能性落入不稳定区域,从而激起强烈的颤振。导致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恶化和几何形状误差。 1.6 检测系统的测试误差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测量传感器的制造误差及其在机床上的安装误差引起的测量传感器反馈系统本身的误差; (2)由于机床零件和机构误差以及在使用中的变形导致测量传感器出现的误差。 1.7 外界干扰误差 由于环境和运行工况的变化所引起的随机误差。 1.8 其它误差 如编程和操作错误带来的误差。 上面的误差可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归为两大类:即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数控机床的系统误差是机床本身固有的误差,具有可重复性。数控机床的几何误差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可重复性。利用该特性,可对其进行“离线测量”,可采用“离线检测——开环补偿”的技术来加以修正和补偿,使其减小,达到机床精度强化的目的。 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必须采用“在线检测——闭环补偿”的方法来消除随机误差对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该方法对测量仪器、测量环境要求严格,难于推广。 2几何误差补偿技术 针对误差的不同类型,实施误差补偿可分为两大类。随机误差补偿要求“在线测量”,把误差检测装置直接安装在机床上,在机床工作的同时,实时地测出相应位置的误差值,用此误差值实时的对加工指令进行修正。随机误差补偿对机床的误差性质没有要求,能够同时对机床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进行补偿。但需要一整套完整的高精度测量装置和其它相关的设备,成本太高,经济效益不好。文献[4] 进行了温度的在线测量和补偿,未能达到实际应用。系统误差补偿是用相应的仪器预先对机床进行检测,即通过“离线测量”得到机床工作空间指令位置的误差值,把它们作为机床坐标的函数。机床工作时,根据加工点的坐标,调出相应的误差值以进行修正。要求机床的稳定性要好,保证机床误差的确定性,以便于修正,经补偿后的机床精度取决于机床的重复性和环境条件变化。数控机床在正常情况下,重复精度远高于其空间综合误差,故系统误差的补偿可有效的提高机床的精度,甚至可以提高机床的精度等级。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系统误差的补偿方法有很多,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2.1单项误差合成补偿法 这种补偿方法是以误差合成公式为理论依据,首先通过直接测量法测得机床的各项单项原始误差值,由误差合成公式计算补偿点的误差分量,从而实现对机床的误差补偿。对三坐标测量机进行位置误差测量的当属Leete, 运用三角几何关系,推导出了机床各坐标轴误差的表示方法,没有考虑转角的影响。较早进行误差补偿的应是Hocken教授,针对型号Moore 5-Z(1)的三坐标测量机,在16小时内,测量了工作空间内大量的点的误差,在此过程中考虑了温度的影响,并用最小二乘法对误差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由于机床运动的位置信号直接从激光干涉仪获得,考虑了角度和直线度误差的影响,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1985年G. Zhang成功的对三坐标测量机进行了误差补偿。测量了工作台平面度误差,除在工作台边缘数值稍大,其它不超过1μm,验证了刚体假设的可靠性。使用激光干涉仪和水平仪测量得的21项误差,通过线性坐标变换进行误差合成,并实施了误差补偿。X-Y平面上测量试验表明,补偿前,在所有测量点中误差值大于20μm的点占20%,在补偿后,不超过20%的点的误差大于2μm,证明精度提高了近10倍。 除了坐标测量机的误差补偿以外,数控机床误差补偿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1977年Schultschik教授运用矢量图的方法,分析了机床各部件误差及其对几何精度的影响,奠定了机床几何误差进一步研究的基础。Ferreira和其合作者也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机床几何误差的通用模型,对单项误差合成补偿法作出了贡献。J.Ni et al更进一步将该方法运用于在线的误差补偿,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Chen et al建立了32项误差模型,其中多余的11项是有关温度和机床原点误差参数,对卧式加工中心的补偿试验表明,精度提高10倍。Eung-Suk Lea et al几乎使用了同G. Zhang一样的测量方法,对三坐标Bridge port铣床21项误差进行了测量,运用误差合成法得出了误差模型,补偿后的结果分别用激光干涉仪和Renishaw的DBB系统进行了检验,证明机床精度得以提升。 2.2误差直接补偿法 这种方法要求精确地测出机床空间矢量误差,补偿精度要求越高,测量精度和测量的点数就要求越多,但要详尽地知道测量空间任意点的误差是不可能的,利用插值的方法求得补偿点的误差分量,进行误差修正,该种方法要求建立和补偿时一致的绝对测量坐标系。 1981年,Dufour和Groppetti在不同的载荷和温度条件下,对机床工作空间点的误差进行了测量,构成误差矢量矩阵,获得机床误差信息。将该误差矩阵存入计算机进行误差补偿。类似的研究主要有A.C.Okafor et al,通过测量机床工作空间内,标准参考件上多个点的相对误差,以第一个为基准点,然后换算成绝对坐标误差,通过插值的方法进行误差补偿,结果表明精度提高了2~4倍。Hooman则运用三维线性(LVTDS)测量装置,得到机床空间27个点的误差(分辨率0.25μm,重复精度1μm),进行了类似的工作。进一步考虑到温度的影响,每间隔1.2小时测量一次,共测量8次,对误差补偿结果进行了有关温度系数的修。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测量工作量大,存储数据多。目前,还没有完全合适的仪器,也限制了该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2.3相对误差分解、合成补偿法 大多数误差测量方法只是得到了相对的综合误差,据此可以从中分解得到机床的单项误差。进一步利用误差合成的办法,对机床误差补偿是可行的。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2000年美国Michigan大学Jun Ni教授指导的博士生Chen Guiquan做了这样的尝试,运用球杆仪(TBB)对三轴数控机床不同温度下的几何误差进行了测量,建立了快速的温度预报和误差补偿模型,进行了误差补偿。Christopher运用激光球杆仪(LBB),在30分钟内获得了机床的误差信息,建立了误差模型, 在9个月的时间间隔内,对误差补偿结果进行了5次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软件误差补偿的方法可
一 主轴回转误差1径向跳动2端面跳动3角度摆动。二导轴的导向误差1导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2导轨平行度误差三 机床传动链误差 。
有很多自己想吧

文章TAG:控制网的误差是多少合适控制  误差  多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