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片机中 8路10位 ADC 是什么意思尤其为什么要强调时10位

单片机有8个模拟输入引脚,可以把输入转换成0-1023(2^10-1)

单片机中 8路10位 ADC 是什么意思尤其为什么要强调时10位

2,stm8s103单片机adc是多少位的

STM8系列单片机内部adc是10位的。

stm8s103单片机adc是多少位的

3,STM810位AD的转换速度是多少

任务占坑
首先要明白ADC的时钟概念: 时钟频率为250KHz,意思是一秒钟转换250000次,而每次转换的数据是根据ADC的精度来算的。比如ADC是8位的,就是每次转换8个位,是10位的就是每次转换10个位的数据。

STM810位AD的转换速度是多少

4,STM810位AD的转换速度是多少

首先要明白ADC的时钟概念: 时钟频率为250KHz,意思是一秒钟转换250000次,而每次转换的数据是根据ADC的精度来算的。比如ADC是8位的,就是每次转换8个位,是10位的就是每次转换10个位的数据。

5,谁用过STM8的10位AD过采样能达到什么精度

你可以多看看ADC的资料;AD做的最好是ADI的,比看看ADI的16位AD,标的是多少精度,实际只能做到14位的;还有一些24位的AD,你看下能做到24位的精度???10位AD指的是分辨率10位,你可以通过过采样提高分辨率,精度和分辨率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在一个产品上用过,ADC是标准的10位,没有虚标。我用431做基准,多路采样,采用累加平均算法,ADC的浮动在3个ADC值范围内。
你可以取64个数据后右移4位,这样可以达到12位AD
多次采样当然是为了尽量消除干扰,哪能提高分辨率啊汗!!
用来作为采样电池电压,精度没仪器可以比较,跟万用表比的话肯定是准确的,我一般采样10次,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取8个数据取比均值(正好右移3位)。
资料很好,谢谢!我在网上也找到不少类似的,不过都是偏理论分析的。我就是想知道具体到STM8单片机到底实际效果如何,一直没有找到。另外,严格的说过采样只能提高分辨率,可这个“提高的分辨率”通过零点修正和线性修正、增益修正后能提供多高的精度就不只是理论能说清楚的啦。牵扯到AD本身的线性和微分误差,分散性就比较大啦。希望实验的人多了,能有一个统计数据。

6,谁用过STM8的10位AD过采样能达到什么精度

多次采样平均:按照高斯分布的噪声的方差,N次过采样的采集,可以让平均值接近真实值靠近根号N的倒数。也就是说,100次采样的平均值,可以使得结果精确到最低分辨率的1/10。256次的过采样,可以使结果的平均值精确到最低分辨率的1/16。这是别人总结的,我没试过。

7,stm8s103 adc1 和 adc2的区别

敌我adc?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STM8S103没有ADC2,只有ADC1,见stm8s_conf.h中的定义:#if defined(STM8S105) || defined(STM8S005) || defined(STM8S103) || defined(STM8S003) ||\ defined(STM8S903) || defined (STM8AF626x) || defined (STM8AF622x)#include "stm8s_adc1.h" #endif /* (STM8S105) ||(STM8S103) || (STM8S903) || (STM8AF626x) || (STM8AF622x) */#if defined(STM8S208) || defined(STM8S207) || defined(STM8S007) || defined (STM8AF52Ax) ||\ defined (STM8AF62Ax) #include "stm8s_adc2.h"#endif /* (STM8S208) || (STM8S207) || (STM8AF62Ax) || (STM8AF52Ax) */仅仅说STM8S的ADC1与ADC2的差异,那就是ADC1功能更强大,具体见参考资料
adc1就是比adc2多了一些扩展功能,,这个在参考手册里都有说明的。

8,核糖体中的A位P位E位各有什么作用

1、A位点:氨基酸部位或受位;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受氨基酸-tRNA;受肽链核苷酸与氨基酸相连系的桥梁是tRNA。2、P位点:肽基部位或供位;主要在小亚基上,是释放tRNA的部位。供tRNA;供肽链。3、E位点:结合空载tRNA,使核糖体变构,A位打开。核糖体是细胞内一种核糖核蛋白颗粒(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其唯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多肽链,所以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扩展资料:核糖体结构: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NA(60%)构成。细菌等原核生物及叶绿体基质中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按沉降系数分为两种亚基,一类50S大亚基,另一类30S小亚基。真核细胞的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按沉降系数也分为两种亚基,一类60S大亚基,一类40S小亚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糖体
1.A位点:氨基酸部位或受位: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 2.P位点:肽基部位或供位:主要在小亚基上,是释放tRNA的部位。 3.E位点:结合空载tRNA,使核糖体变构,A位打开。
单个核糖体上存在四个活性部位,在蛋白质合成中各有专一的识别作用。 1.A部位:氨基酸部位或受位: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 2.P部位:肽基部位或供位:主要在小亚基上,是释放tRNA的部位。 3.肽基转移酶部位(肽合成酶),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上,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使肽链延长。 4.GTP酶部位:即转位酶,简称G因子,对GTP具有活性,催化肽键从供体部位→受体部位。 另外,核糖体上还有许多与起始因子、延长因子、释放因子以及各种酶相结合的位点。

文章TAG:stm8s的ad是多少位多少  单片机  1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