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片机的复位时间是多少个机器周期

不懂你问的什么意思。两个机器周期和10ms哪个更长一些?按我的理解,这样回答你,一般10ms是指外部的复位脉冲的延时时间,而单片机如果产生可复位的异常或者是执行了复位指令,则需要两个机器周期跳转到复位向量,从而产生复位操作。 外部的脉冲复位是强行复位,而程序中的复位可理解为单片机产生了一个异常。
选a 哈哈 复位
2个机器周期我的理解,这样回答你,一般10ms是指外部的复位脉冲的延时时间,而单片机如果产生可复位的异常或者是执行了复位指令,则需要两个机器周期跳转到复位向量,从而产生复位操作。 外部的脉冲复位是强行复位,而程序中的复位可理解为单片机产生了一个异常。

单片机的复位时间是多少个机器周期

2,若MCS51单片机使用晶振频率为6MHz时其复位持续时间应该超过多少

最小要4微秒(us)两个机器周期,即2x12x1/6=4us

若MCS51单片机使用晶振频率为6MHz时其复位持续时间应该超过多少

3,Mcs51单片机系统外接晶体振荡器频率为12MHZ单片机复位RST高

当MCS-5l系列单片机的复位引脚RST(全称RESET)出现2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时,单片机就执行复位操作。如果RST持续为高电平,单片机就处于循环复位状态。当采用12MHz晶振时,一个振荡周期是1/(12M)秒。状态周期:每个状态周期为时钟周期的2倍,一个状态周期为,2/12M秒。机器周期:一个机器周期包含6个状态周期,也就是12个时钟周期,一个状态周期为12/12M秒。指令周期:它是指CPU完成一条操作的所需的全部时间。每条指令执行时间都是有一个或几个机器周期组成。所以,Mcs-51单片机系统外接晶体振荡器频率为12MHZ,单片机复位RST高电平要保持至少2微秒时间,单片机才能可靠复位
2个周期
2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2us
朋友,机器周期就是晶振除以12,也就是1mhz。但是你说的系统p,状态p实在不懂。51里根本没有你说的什么什么p。
大于2个机器周期就可以了,所以这里大于2微秒就可以可靠复位。

Mcs51单片机系统外接晶体振荡器频率为12MHZ单片机复位RST高

4,51单片机使用晶振频率为6mhz其复位持续时间应该超过多少

书上说是保持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可以使得单片机复位机器周期=12x时钟周期=12x1/6=2us两个机器周期,即2x12x1/6=4us

5,51单片机复位电路

51单片机高电平复位。以当前使用较多的AT89系列单片机来说,,在复位脚加高电平2个机器周期(即24个振荡周期)可使单片机复位。复位后,主要特征是各IO口呈现高电平,程序计数器从零开始执行程序。复位方式有两种。1. 手动复位:按钮按下,复位脚得到VCC的高电平,单片机复位,按钮松开后,单片机开始工作。2. 上电复位:上电后,电容电压不能突变,VCC通过复位电容(10μF电解)给单片机复位脚施加高电平5V,同时,通过10KΩ电阻向电容器反向充电,使复位脚电压逐渐降低。经一定时间后(约10毫秒)复位脚变为0V,单片机开始工作。
51复位就是在满足51最小系统其他工作条件下,让rst管脚保持高电平(通常0.7vcc以上电压)维持至少两个机器时钟,以引导单片机复位,之后rst管脚恢复为低电平。措施有:1、上电复位:加电后给rst一个高电平脉冲。简单的措施是阻容串联,电容接电源、电阻接地、中间节点接rst。加电瞬间,电容两侧电压差为0,两侧均为高,rst脚为高,随后c通过r放电使rst节点到0。取值10uf,8.2k。其他取值也可。(确保从vcc降到0.7vcc的时间)2、复位芯片。电源监控芯片(能完成上电复位、电源异常的复位)。比较可靠。3、手动复位:按键短接rst和电源。

6,单片机的复位时间是多少个机器周期

不懂你问的什么意思。两个机器周期和10ms哪个更长一些?按我的理解,这样回答你,一般10ms是指外部的复位脉冲的延时时间,而单片机如果产生可复位的异常或者是执行了复位指令,则需要两个机器周期跳转到复位向量,从而产生复位操作。 外部的脉冲复位是强行复位,而程序中的复位可理解为单片机产生了一个异常。

7,单片机的复位

和你的复位电路没什么关系的!!AT89C52含义:AT 代表Atmel公司(单片机的生产厂家)89 代表单片机的系列号C 代表CMOS产品52 代表8k的ROM(如果是51就是4K的ROM)AT89S52含义:AT 代表Atmel公司(单片机的生产厂家)89 代表单片机的系列号S 代表可ISP编程(指不需要把单片机从电路板上取下来,直接写入代码)52 代表8k的ROM(如果是51就是4K的ROM) at89s52三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其他的都差不多。at89s52是FLASH存储器的,也就是编程电压5V就可以了,而AT89C52,则编程时需要12V的电压,现在AT89C52已经停产了。两种在其他功能上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C52上可以运行的程序S52一定可以运行的!!
复位端接的这个rc电路不是为了滤波。楼主应该知道复位电路是复位端持续一段时间(比如多少个时钟周期)高电平后(对80c51单片机而言,有的单片机是低电平),单片机就开始复位,在复位后就要结束复位端的高电平,不然就一个劲儿的复位,没完没了。 所以采取rc电路的办法。5v电源经过电容c接复位端,复位端经过电阻接地。一开始通电瞬间,电容c近似短路,所以复位端呈高电平,随着电容不断充电,复位端电平变低,就结束了复位。不然就如前头所说,复位个没完。为什么复位端rst是接在电阻两端而不是接在电容两端?答:复位端要经过电阻接地啊,不然咋个拉高电平呢?

8,单片机中 定时器计数器 的计数初值是怎么计算得出的计数和定时

计数初值的计算:定时或计数方式下计数初值如何确定:定时器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操作模式其计数值均不相同。若设最大计数值为M,各操作模式下的M值为:模式0 : M=2^13 =8192模式1: M=2^16=65536模式2:M=2^8=256模式3: M=256,定时器T0分成2个独立的8位计数器,所以THO、TLO 的M均为256。因为MCS-51 的两个定时器均为加1计数器,当初值到最大值( 00H或0000H )时产生溢出,将TF位置1,可发出溢出中断,因此计数器初值X的计算式为: X=M- 计数值。式中的M由操作模式确定,不同的操作模式计数器的长不相同,故M值也不相同。而式中的计数值与定时器的工作方式有关。1、计数工作方式时计数工作方式时,计数脉冲由外部引入,是对外部冲进行计数,因此计数值根据要求确定。其计数初值: X=M- 计数值。2、定时工作方式时定时工作方式时,计数脉冲由内部供给,对机器周期进行计数,计数脉冲频率fcont=fosc*1/12、计数周期T=1/fcont=12/fosc定时工作方式的计数初值X等于:X=M-计数值=M-t/T=M-(fosc*t)/12式中:fosc为振荡器的振荡频率,t为要求定吋的时间。扩展资料:定时器工作方式的设定:定时器有两种工作方式:定时和计数。由TMOD的D6位和D2位决定,其中D6位决定T1的工作方式,D2位决定T0的工作方式。值为0时工作在定时方式,值为1时工作在计数方式。并且有四种操作模式:1、模式0:13位计数器,TLi只用低5位。2、模式1:16位计数器。3、模式2:8位自动重装计数器,THi的值在计数中不变, TLi 溢出时,THi中的值自动装入TLi中。4、模式3:T0分成2个独立的8位计数器,T1停止计数。
定时器是通过设定初值,然后单片机在你设定的初值上每个指令周期加1,直到溢出,设置溢出标志位,而计数是对某个IO口的脉冲进行计数。两者最关键区别是定时器的计数脉冲是单片机内部的,计数器的计数脉冲来自输入引脚。定时器的初值的计算如下:在定时器模式下,计数器的计数脉冲来自于晶振脉冲的12分频信号,即对机器周期进行计数。若选择12M晶振,则定时器的计数频率为1MHZ。假设定时时间为T,机器周期为T1,即12/晶振频率。X为定时器初值。则 X=2^n-T/T1。方式0,n=13,方式1时,n=16,方式2和方式3,n=8
用定时器来及频率,你只需将定时器定时为1秒,1秒内的脉冲个数就是频率了。如果你一定要公式,非常简单,用计数器计到的脉冲个数除以定时时间就是频率了。其中定时器每计一次的时间是晶振的十二分之一,例如,12m晶振就是(12*10^6)*(1/12)=1us.
定时器的初值是通过你想定时的时间来确定的,计数是对某个IO口的脉冲进行计数。

文章TAG:51单片机的复位时间是多少钱单片机  复位  复位时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