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ahb可以挂多少个slave,axi 多master多slave 怎么选择的
来源:整理 编辑:亚灵电子网 2023-01-17 14:48:08
1,axi 多master多slave 怎么选择的
你好,关于在Zynq里的AXI可以配置多少个master,slave?在Zynq里逻辑里AXI接口挂interconnect接口,可以挂很多,没有具体的数量限制。希望对你有帮助
2,四个相同的AHB2SRAM的slave可否用一个multiplexor挂在AHBlite bus m
移知工程师为您解答:是的,如果bus matrix的端口多了话,matrix的逻辑会比较复杂,频率也会降低。 实际上到底是直接挂在bus matrix上,还是通过mux,也需要考虑一下你的master个数。以上图为例,如果你的master有好几个,他们都需要分别访问那四个SRAM,很明显,那几个SRAM直接挂在bus matrix上面性能肯定高了,如果你的master只有一两个,把4个SRAM都挂上去就有些浪费了,因为这时候这一两个master不会同时访问4个SRAM,那个这4个SRAM通过两个mux连接起来,会比较好。(更多详情请搜索移知,有专门的IC行业问答专区和视频)

3,关于双硬盘挂接的问题
双硬盘的设置
操作系统和软件都越来越大,还要经常泡网,看见好东东就DOWNLOAD,原来的硬盘早就不够用了。趁现在的新硬盘容量大、速度快、性能好、价格便宜,何不再买一个呢?可是,旧硬盘好端端的,卖了吧,不值几个,放着也是浪费,不如挂个双硬盘吧!这可是个好主意。
挂接双硬盘前,首先要设置好硬盘跳线,硬盘的跳线方法可参考硬盘说明书,不同的硬盘,跳线方法一般也不同。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唯一的一个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ZIP或MO等),就不需要对这个唯一的IDE设备设置跳线,系统会自动识别这个IDE设备(例如硬盘)的身份。
一般都是将性能好的新硬盘(第一硬盘)设为主盘MA(Master Device)接在第一个IDE接口(Primary IDE Connector)上。至于旧硬盘(第二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SL(Slave Device)。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Secondary IDE Connector)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Master Device,另一个设为Slave Device,这由你自己决定。
顺便说一下,在硬盘或光驱上,除了MA、SL跳线外,还有一个CS(Cable Select,电缆选择)跳线。如果跳线选择为CS有效,该IDE设备的主、从身份就由硬盘数据线决定。一般来说,连接在硬盘数据线中间插头上的盘是主盘,连接在硬盘数据线末端插头上的盘是从盘。但是,光有CS跳线还不行,还需要对普通的40芯硬盘数据线进行改造,即:从带颜色的一边数起,把在两个主、从盘插头之间的第28根线切断,注意一定不要切断其它线,这样就可以配合CS跳线作为一条专用硬盘数据线。当需要交换主、从盘身份时,只要把这条硬盘数据线接硬盘的两个插头对调一下即可,而不必把硬盘拆卸下来重新跳线。这对于双硬盘接在同一根数据线上、需要变换硬盘主、从设置的朋友来说,是很方便的。
安装双硬盘,不能不说“盘符交错”问题。什么是“盘符交错”呢?举个例子吧。假设你的第一硬盘原来有C、D、E三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1、D1、E1,第二硬盘有C、D两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2、D2。一般情况下,安装双硬盘后,硬盘分区的顺序将为C-C1,D-C2,E-D1,F-E1,G-D2,你看,原来第一硬盘的D、E分区变成了E、F盘,在C、E盘之间嵌入了第二硬盘的C分区,这就是“盘符交错”。“盘符交错”会引起安装双硬盘以前原有的软件、链接等因路径错误而无法正常工作。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避免“盘符交错”。
1.如果两块硬盘上都有主DOS分区,可在CMOS中只设置第一硬盘,而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这样,在Windows或Linux系统中就会按IDE接口的先后顺序依次分配盘符,从而避免“盘符交错”,而且也不会破坏硬盘数据。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如果在两块硬盘的主DOS分区分别装有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改变CMOS设置激活其中的一个硬盘,屏蔽另一个硬盘,从而启动相应的操作系统。缺点是:在纯DOS下无法看到被CMOS屏蔽的硬盘。
2.只在第一硬盘上建立主DOS分区(当然还可以有其它逻辑分区),而将第二硬盘全部划分为扩展分区,然后再在其中划分逻辑分区,就可以彻底避免“盘符交错”了。当然,对第二硬盘分区前,要备份好你的数据哦!可以先用方法1安装好双硬盘,再把重要数据备份到第一硬盘上,最后对第二硬盘重新分区。
关于双硬盘的安装与设置
平凡 发表于 2006-1-7 18:59:51
如今硬盘容量是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对于用户来说,硬盘空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为电脑安装两块硬盘便成了“扩容”的最常见手段。不过,如何安装和使用双硬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双PATA硬盘的安装
相信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使用PATA(并行ATA)接口的硬盘。这类硬盘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扁平的IDE数据线来进行数据传输。那么如果有两块PATA硬盘,该如何安装呢?
1.规划IDE设备的主从关系
一般主板都提供了两个IDE接口,可以接四个IDE设备。但除了硬盘外,用户一般还有1个或2个光驱。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性能,就要规划好这3个或4个设备的安装位置。
(1)双PATA硬盘+1个光驱
建议将容量大、速度快的硬盘设置为主盘,接在IDE
1接口的数据线上;将另外一个硬盘设置为主盘,光驱设置为从盘,两者一起接在IDE
2接口的数据线上。
小提示:系统启动时搜索启动盘的顺序是先IDE 1,后IDE 2。将高速硬盘设置成主盘接在IDE
1上作为系统盘,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2)双PATA硬盘+双光驱
与上面的连接方式相似,建议在IDE
1上除了接那个高速硬盘作为主盘外,再接一个光驱(从盘)。同时IDE
2上也是一个硬盘加一个光驱。
2.设置硬盘及光驱的跳线
从上面的主从关系规划可以看出,不论是双PATA硬盘加一个光驱,还是双PATA硬盘加两个光驱,硬盘都是“主盘”,光驱都是“从盘”。因此,必须将硬盘及光驱的跳线按此要求进行设置。在IDE设备的跳线设置中,一般用“Master”表示“主盘”,“Slave”表示“从盘”。硬盘出厂时一般默认就是“主盘”,而光驱出厂时的跳线一般默认是“从盘”。在安装硬盘与光驱时,要仔细查看该设备的主/从盘的跳线设置。
4,AHB总线的理解
AHB总线可以挂master和slave 读和写都是对master而言,read是master从slave中读取数据,而write是master向slave中写入数据。AHB总线是在时钟的上升沿驱动或者采样数据的。 AHB的读写过程: 第一个时钟的上升沿驱动总线,随后master把地址和控制信号发出,slave会在第二个时钟的上升沿采样地址和控制信号, 如果是write控制,随后master会发出数据,slave会在第三个上升沿采样master发出的数据; 如果是read控制,slave会在第二个时钟沿的随后发出数据,master会在第三个时钟的上升沿采样数据。 HREADY有两根,hready_in和hready_out/resp
5,台式开机出现AMIBIOS怎么办
按上面揭示分别按DEL、F8、F1进行相应提示项的设置试试,不懂的找专业人士进行调试按F1或Del 进入BIOS,选择其中一个按回车
load bios defaults 是加载系统默认的bios最安全设置
在该模式下,系统的培植最为稳定,但性能最低。
load setup defaults 是设置主板生产商为bios设置的最优设置
可能是你的BIOS电池没有电了,如果是请更换,如果是其它原因按下面方法进行检修。
启动按F1才能进入系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开机时要按F1这是BIOS设置错误引起的,一般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1、没有软驱但启用了软驱,可将软驱禁用。
开机按DEL进BIOS,选择:STANDARD CMOS FEATURES
DRIVE A : 设置为 None
DRIVE B : 设置为 None
按F10 保存,输入“Y”回车即可。
2、内存有问题 或者CPU频率被更改,更换内存、恢复BIOS默认值即可。
3、原来挂了两个硬盘,在BIOS中设置成了双硬盘,后来拿掉其中一个的时候却忘记将BIOS设置改回来,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只要恢复BIOS默认值即可。
4、如果上述设置后无效,可能是 COMS 电池没有电了,打开主机,抠下纽扣式COMS电池,更换新电池即可。
5、恢复BIOS默认值的方法:
开机或者重启电脑按住DEL键,进入BIOS;
找到 Load Fail-Safe Defaults ,按方向键选中后回车,提示是否确定,按Y,回车。 最后选择Save&exit step(保存设置),直接按F10也可以,按Y回车自动重起,设置生效。
还有一些原因也可以引起故障的发生,解决方法如下:
一、硬盘是用IDE排线连接起来的,必须要连排线的两端(一端连硬盘,别一端加主板),启动了没问题,如果到CMOS中,把软驱禁用了,问题仍会出现,这时只有把软驱项开启,电脑就一切正常了。
二、另外,换条数据线试试。
三、 进入BIOS看硬盘是否在主上面,如果不是,请检查硬盘跳线和硬盘连接主板的数据线的位置。确保硬盘在主ide上。
四、如果跟光驱共用一条IDE线,请检查硬盘上的跳线是否设置为master,光驱是否设置为slave。
F1详细说明
1、Hareware Monitor found an error,enter POWER MANAGEMENT SETUP for details,Press F1 to continue,DEL to enter SETUP
中文:监视功能发现错误,进入POWER MANAGEMENT SETUP察看详细资料,按F1键继续开机程序,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
解释:有的主板具备硬件的监视功能,可以设定主板与CPU的温度监视、电压调整器的电压输出准位监视和对各个风扇转速的监视,当
上述监视功能在开机时发觉有异常情况,那么便会出现上述这段话,这时可以进入COMS设置选择POWER MANAGEMENT SETUP,在右面的**Fan Monitor**、**Thermal Monitor**和**Voltage Monitor**察看是哪部分发出了异常,然后再加以解决。
2、pri slave drive-ATAPI LNCOMPatible press F1 to Resume
可能是你的光驱没接好或有故障,最好在CMOS中将各IDE口设为自动。
3、Press F1 to continue,DEL to enter SETUP
开机后 按DEL 进入 BIOS ,在选择软驱中选择 NONE 后按F10保存就可以了
4、CMOS checksum error-Defaults loaded
Press F1 to contnue?DEL to enter SETUP
08/09/2000-i810-ITE8712-6A69ME1CC-00
cmos电池没电。
5、Warning!CPU has been changed!Please Enter CPU speed CMOS setup and Remember to save Before Exit!
这说明BIOS设置被冲掉了,要重新设置BIOS(又叫做CMOS设置)。开机按住“Del”键进入设置,看你的主板说明书。你的CPU频率是多少?在BIOS中要选好外频,倍频反正是锁定的。外频总是66、100或133,要看CPU型号,从低往高设置。如果是AWARD的BIOS设置,在首页就选Frequency/Voltage Control (频率/电压的控制),使用此菜单可以对频率、电压进行特别的设定。其中“Clock By Slight Adjust(时钟频率微调)”允许你选择CPU时钟频率。各种主板的BIOS设置有差别,可以参考自己的主板说明书进行调整。
6、cpu has been changed please re-enter cpu settings in the cmos setup and remember to save before quit!
有些主板上有个外频跳线,默认为100MHZ,还有些主板不支持自动调频.你只要进BIOS里把外频设置成你的CPU标准外频就可以了,倍频方面一般是自动设置,最好不要超频。
“Hardware Monitor found an error.Enter Power setup menu for details.”该怎么办?需要按F1
硬件监视器发现了一个错误。请进入power setup menu(电源设置菜单)找详细信息
你的主板没电了,要放进去一个纽扣电池才行
CMOS date/time not set
CMOS Settings wrong
有了这个才能启动,否则不启动不引导。。
6,arm系统采用什么总线
ARM有很多种啊,总线嘛,有很多种,举几个例子:1、SPI总线,最常用的,三根线,读写和时钟2、I2C总线,两根线,双向的总线3、I2S总线,一般接音频的4、USB,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5、CAN总线,这个是局域网通信的接什么设备的话根据你自己的需求了,要视屏的话可以用HDMI接口,要以太网通信的话可以用以太网接口,主要还是看MCU有没有这些接口。更多的话就要自己去做了,自己做了一个嵌入式项目,把每个接口都用过一遍以后自然就熟悉了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日益成熟,集成电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数字IC从基于时序驱动的设计方法,发展到基于IP复用的设计方法,并在SOC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基于IP复用的SoC设计中,片上总线设计是最关键的问题。为此,业界出现了很多片上总线标准。其中,由ARM公司推出的AMBA片上总线受到了广大IP开发商和SoC系统集成者的青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工业标准片上结构。AMBA规范主要包括了AHB(Advanced High performance Bus)系统总线和APB(Advanced Peripheral Bus)外围总线。 AMBA片上总线 AMBA 2.0规范包括四个部分:AHB、ASB、APB和Test Methodology。AHB的相互连接采用了传统的带有主模块和从模块的共享总线,接口与互连功能分离,这对芯片上模块之间的互连具有重要意义。 AMBA已不仅是一种总线,更是一种带有接口模块的互连体系。下面将简要介绍比较重要的AHB和APB总线。 基于AMBA的片上系统 一个典型的基于AMBA总线的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大多数挂在总线上的模块(包括处理器)只是单一属性的功能模块:主模块或者从模块。主模块是向从模块发出读写操作的模块,如CPU,DSP等;从模块是接受命令并做出反应的模块,如片上的RAM,AHB/APB 桥等。另外,还有一些模块同时具有两种属性,例如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在被编程时是从模块,但在系统读传输数据时必须是主模块。如果总线上存在多个主模块,就需要仲裁器来决定如何控制各种主模块对总线的访问。虽然仲裁规范是AMBA总线规范中的一部分,但具体使用的算法由RTL 设计工程师决定,其中两个最常用的算法是固定优先级算法和循环制算法。AHB总线上最多可以有16个主模块和任意多个从模块,如果主模块数目大于16,则需再加一层结构(具体参阅ARM公司推出的Multi-layer AHB规范)。APB 桥既是APB总线上唯一的主模块,也是AHB系统总线上的从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锁存来自AHB系统总线的地址、数据和控制信号,并提供二级译码以产生 APB外围设备的选择信号,从而实现AHB协议到APB协议的转换。回到顶部AHB简介 AHB主要用于高性能模块(如CPU、DMA和DSP等)之间的连接,作为SoC的片上系统总线,它包括以下一些特性:单个时钟边沿操作;非三态的实现方式;支持突发传输;支持分段传输;支持多个主控制器;可配置32位~128位总线宽度;支持字节、半字节和字的传输。AHB 系统由主模块、从模块和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3部分组成,整个AHB总线上的传输都由主模块发出,由从模块负责回应。基础结构则由仲裁器(arbiter)、主模块到从模块的多路器、从模块到主模块的多路器、译码器(decoder)、虚拟从模块(dummy Slave)、虚拟主模块(dummy Master)所组成。其互连结构如图1所示。回到顶部APB简介 APB主要用于低带宽的周边外设之间的连接,例如UART、1284等,它的总线架构不像AHB支持多个主模块,在APB里面唯一的主模块就是APB 桥。其特性包括:两个时钟周期传输;无需等待周期和回应信号;控制逻辑简单,只有四个控制信号。APB上的传输可以用如图2所示的状态图来说明。1)系统初始化为IDLE状态,此时没有传输操作,也没有选中任何从模块。 2)当有传输要进行时,PSELx=1,PENABLE=0,系统进入SETUP状态,并只会在SETUP 状态停留一个周期。当PCLK的下一个上升沿时到来时,系统进入ENABLE 状态。 3)系统进入ENABLE状态时,维持之前在SETUP 状态的PADDR、PSEL、PWRITE不变,并将PENABLE置为1。传输也只会在ENABLE状态维持一个周期,在经过SETUP与ENABLE 状态之后就已完成。之后如果没有传输要进行,就进入IDLE状态等待;如果有连续的传输,则进入SETUP状态。
7,我有两个迈捷硬盘如何接成双硬盘一个是20G一个是
操作系统和软件都越来越大,还要经常泡网,看见好东东就DOWNLOAD,原来的硬盘早就不够用了。趁现在的新硬盘容量大、速度快、性能好、价格便宜,何不再买一个呢?可是,旧硬盘好端端的,卖了吧,不值几个,放着也是浪费,不如挂个双硬盘吧!这可是个好主意。 挂接双硬盘前,首先要设置好硬盘跳线,硬盘的跳线方法可参考硬盘说明书,不同的硬盘,跳线方法一般也不同。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唯一的一个 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ZIP或MO等),就不需要对这个唯一的IDE设备设置跳线,系统会自动识别这个IDE设备(例如硬盘)的身份。 一般都是将性能好的新硬盘(第一硬盘)设为主盘MA(Master Device)接在第一个IDE接口(Primary IDE Connector)上。至于旧硬盘(第二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SL(Slave Device)。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Secondary IDE Connector)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Master Device,另一个设为Slave Device,这由你自己决定。 顺便说一下,在硬盘或光驱上,除了MA、SL跳线外,还有一个CS(Cable Select,电缆选择)跳线。如果跳线选择为CS有效,该IDE设备的主、从身份就由硬盘数据线决定。一般来说,连接在硬盘数据线中间插头上的盘是主盘,连接在硬盘数据线末端插头上的盘是从盘。但是,光有CS跳线还不行,还需要对普通的40芯硬盘数据线进行改造,即:从带颜色的一边数起,把在两个主、从盘插头之间的第28根线切断,注意一定不要切断其它线,这样就可以配合CS跳线作为一条专用硬盘数据线。当需要交换主、从盘身份时,只要把这条硬盘数据线接硬盘的两个插头对调一下即可,而不必把硬盘拆卸下来重新跳线。这对于双硬盘接在同一根数据线上、需要变换硬盘主、从设置的朋友来说,是很方便的。 安装双硬盘,不能不说“盘符交错”问题。什么是“盘符交错”呢?举个例子吧。假设你的第一硬盘原来有C、D、E三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1、D1、 E1,第二硬盘有C、D两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2、D2。一般情况下,安装双硬盘后,硬盘分区的顺序将为C-C1,D-C2,E-D1,F-E1,G- D2,你看,原来第一硬盘的D、E分区变成了E、F盘,在C、E盘之间嵌入了第二硬盘的C分区,这就是“盘符交错”。“盘符交错”会引起安装双硬盘以前原有的软件、链接等因路径错误而无法正常工作。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避免“盘符交错”。 1.如果两块硬盘上都有主DOS分区,可在CMOS中只设置第一硬盘,而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这样,在Windows或Linux系统中就会按IDE接口的先后顺序依次分配盘符,从而避免“盘符交错”,而且也不会破坏硬盘数据。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如果在两块硬盘的主DOS分区分别装有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改变CMOS设置激活其中的一个硬盘,屏蔽另一个硬盘,从而启动相应的操作系统。缺点是:在纯DOS下无法看到被CMOS屏蔽的硬盘。 2.只在第一硬盘上建立主DOS分区(当然还可以有其它逻辑分区),而将第二硬盘全部划分为扩展分区,然后再在其中划分逻辑分区,就可以彻底避免 “盘符交错”了。当然,对第二硬盘分区前,要备份好你的数据哦!可以先用方法1安装好双硬盘,再把重要数据备份到第一硬盘上,最后对第二硬盘重新分区。 关于双硬盘的安装与设置 平凡 发表于 2006-1-7 18:59:51 如今硬盘容量是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对于用户来说,硬盘空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为电脑安装两块硬盘便成了“扩容”的最常见手段。不过,如何安装和使用双硬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双PATA硬盘的安装 相信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使用PATA(并行ATA)接口的硬盘。这类硬盘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扁平的IDE数据线来进行数据传输。那么如果有两块PATA硬盘,该如何安装呢? 1.规划IDE设备的主从关系 一般主板都提供了两个IDE接口,可以接四个IDE设备。但除了硬盘外,用户一般还有1个或2个光驱。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性能,就要规划好这3个或4个设备的安装位置。 (1)双PATA硬盘+1个光驱 建议将容量大、速度快的硬盘设置为主盘,接在IDE 1接口的数据线上;将另外一个硬盘设置为主盘,光驱设置为从盘,两者一起接在IDE 2接口的数据线上。 小提示:系统启动时搜索启动盘的顺序是先IDE 1,后IDE 2。将高速硬盘设置成主盘接在IDE 1上作为系统盘,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2)双PATA硬盘+双光驱 与上面的连接方式相似,建议在IDE 1上除了接那个高速硬盘作为主盘外,再接一个光驱(从盘)。同时IDE 2上也是一个硬盘加一个光驱。 2.设置硬盘及光驱的跳线 从上面的主从关系规划可以看出,不论是双PATA硬盘加一个光驱,还是双PATA硬盘加两个光驱,硬盘都是“主盘”,光驱都是“从盘”。因此,必须将硬盘及光驱的跳线按此要求进行设置。在IDE设备的跳线设置中,一般用“Master”表示“主盘”,“Slave”表示“从盘”。硬盘出厂时一般默认就是“主盘”,而光驱出厂时的跳线一般默认是“从盘”。在安装硬盘与光驱时,要仔细查看该设备的主/从盘的跳线设置。 3.安装PATA硬盘 设置好跳线之后,就可以按照上面规划的安装位置,将硬盘、光驱一一装入机箱中,然后连接好设备的数据线与电源线。注意,在使用数据线的时候必须注意——数据线上的三个端口是有定义的,不能随便连接设备。中间的那个端口是“Slave”,是用来连接从盘的;离“Slave”端口最近的那个是 “Master”,是用来连接主盘的;离“Slave”最远的那个是“System”,它是插在主板的IDE接口上的 4.BIOS设置与硬件检测 硬盘安装好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BIOS查看硬盘是否工作正常了:启动电脑,进入BIOS中的“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定)。将硬盘的“Type(类型)”和“Mode(模式)”设为“Auto”,让BIOS自动检测硬盘。也可以通过主菜单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n”选项来自动检测硬盘。如今的主板都具备自动检测功能,只要没有物理故障,一般都能检测出来,此时就可以看到BIOS中4个IDE端口上的设备了 小提示:如果电脑检测不到硬盘,或者检测硬盘时死机,请考虑以下几种情况:硬盘跳线错误;数据线连接错误;没插电源线;主板BIOS不支持大硬盘;前面几种情况比较容易解决,至于BIOS不支持大硬盘,可以采用升级BIOS的方法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来跳过主板BIOS限制,各硬盘生产商都免费提供这种砑你想要哪个做主盘?主盘就跳线到master 副盘不用跳线就可以拉!bios不用设置不用跳线,用两条数据库分别接到主板上!然后依次右击“我的电脑”-》“管理”-》“磁盘管理”。就可以看到两块硬盘,在这里看到的,但是在“我的电脑”里看不到的的分区上点右键,选择“更改驱动器号和路径”,接下来看着搞,就ok了你好!不用跳线,用两条数据库分别接到主板上!然后依次右击“我的电脑”-》“管理”-》“磁盘管理”。就可以看到两块硬盘,在这里看到的,但是在“我的电脑”里看不到的的分区上点右键,选择“更改驱动器号和路径”,接下来看着搞,就ok了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8,一台电脑挂两个硬盘的问题
接在一个IDE接口上,那么他们的位置分为主盘和从盘,由硬盘上的跳线设置然后在bios里设置启动顺序,设为HDD0则从主盘启动,HDD1则从从盘启动特别注意跳线。参考下面文章: 一、确定连接方案 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等)上都会使用一组跳线来确定安装后的主盘(master,ma)、从盘(slave,sl)状态。如果在一根ide数据线上接两个ide设备的话,还必须分别将这两个ide设备设置为一个为主盘,另一个为从盘状态。这样,安装后才能正常使用。 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惟一的ide设备,不管这个ide设备原先是设置为主盘还是从盘状态,都不需要对这个惟一的ide设备重新设置跳线。 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你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 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硬盘的电源插座和数据线接口之间, 有些三星硬盘的跳线是设置在硬盘背面的电路板上,然后根据硬盘正面或数据线接口上方标示的跳线设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盘正面就有跳线设置图,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的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插槽的pin1,。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如果主板和硬盘都支持ata 66/100/133,那么务必要使用80针的ide数据线。否则,如果使用40针的ide数据线的话(即与光驱的数据线相同),将会影响硬盘传输速率。 四、设置cmos参数 对于新的主板来说,一般都会自动检测硬盘参数,也就是说只要硬盘安装正确,就无须设置cmos。对于一些老主板来说,可能就需要手动进行设置了。 启动计算机后,按“del”键进入cmos setup程序的主菜单,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ide硬盘驱动器自动检测)”并回车,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盘的所有参数,包括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工作模式等等。检测结果表明,双硬盘的安装和设置已经成功。按“esc”键,退回到主菜单,最后按快捷键“f10”或选择“save and exit setup(存盘退出)”。退出cmos setup程序后,将重新启动计算机,如果在开机自检时,能检测出硬盘参数就说明已安装成功。 用fdisk进行硬盘的重新分区及用format进行硬盘分区的格式化。不过在格式化硬盘时一定要注意“盘符交错”问题。例如已将新硬盘分为三个区,格式化d盘时,千万不能输入“format d:”,而是要输入“format e:”,否则只会格式化老硬盘的c盘。建议在格式化新硬盘之前不要挂接老硬盘,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安装双硬盘的过程比较简单,只要、细心一般就可以顺利完成。如果主板比较老,安装双硬盘之后,出现在通电自检时就可能死机、锁住,或者硬盘容量显示错误等现象,那么很可能是遇到传说中的硬盘容量限制问题了。网吧的一台电脑,如果两个硬盘全是IDE接口的,都接在了IDE 1的接口上,那么他们的位置就是IDE 1 和IDE 2吧。如果两个硬盘都装了一样的系统,那么。 电脑启动的时候,会进哪一个系统呢? 其实电脑启动,会进哪一个操作系统,和你的系统文件 boot.ini 有关,首先打开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 把 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 的勾去了,以及选择 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然后确定。这样你可以在C盘下看到boot.ini文件。打开之后,你会看到下面内容:[boot loader]timeout=5default=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operating systems]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noexecute=optin /fastdetect,注意如果按照这里的设置,你可以看出他是默认启动第一个磁盘rdisk(0) C盘的partition(1),如果你改成default=multi(0)disk(1)rdisk(1)partition(1),那就是第二个磁盘的C盘。这样你应该清楚是启动哪个盘了。如何区分第一个和第二个磁盘,注意,就是与IDE端口连线成直线的 是第一个磁盘,分支就是第二个磁盘。一块主板上有两个IDE口,每个IDE口可以接两个IDE设备,最多可以接四个IDE设备。 一般我们装机时只安装一个硬盘和一个光驱。 一般IDE1接硬盘,IDE2接光驱。 其连接线俗称为硬盘线以及光驱线。(其实是80芯和40芯之分) 当一根数据线连接两个设备时,就产生了主从盘的问题,其中一个为主,另一个为从。 同一数据线两个设备后部跳线,一个为MA(主),另一必须为SL(从) 对于80芯的数据线,还必须蓝头接主板,黑头接主盘,灰头接从盘,否则无法获得最大DMA传输速度。 硬盘出厂默认为主盘,光驱出厂默认为从盘。 当一根数据线只有一个设备时,建议设置为主盘,理论上可以减少检测时间和微小的传输速度提升。 如果跳线没有错误,应检查BIOS是否关闭了IDE相关选项,或取默认值就可。 如果还是无法检测到,用替换法确认是数据线问题还是主板上的IDE口出了问题。 如果开机自检到设备,而操作系统无法检测到,则是驱动的问题。 在设备管理器内卸载相关设备,重启后一般能够找到。 当然,还可以在有些主板加速程序内找找原因。 操作系统和软件都越来越大,还要经常泡网,看见好东东就DOWNLOAD,原来的硬盘早就不够用了。趁现在 的新硬盘容量大、速度快、性能好、价格便宜,何不再买一个呢?可是,旧硬盘好端端的,卖了吧,不值几个 钱,放着也是浪费,不如挂个双硬盘吧!这可是个好主意。 一、设置硬盘跳线的方法 ??挂接双硬盘前,首先要设置好硬盘跳线,硬盘的跳线方法可参考硬盘说明书,不同的硬盘,跳线方法一般 也不同。如果一根IDE数据线上只接唯一的一个IDE设备(例如硬盘、光驱、ZIP或MO等),就不需要对这个唯 一的IDE设备设置跳线,系统会自动识别这个IDE设备(例如硬盘)的身份。 ??一般都是将性能好的新硬盘(第一硬盘)设为主盘MA(Master Device)接在第一个IDE接口(Primary IDE Connector)上。至于旧硬盘(第二硬盘),有几种接法: 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SL(Slave Device)。 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Secondary IDE Connector)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 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 为Master Device,另一个设为Slave Device,这由你自己决定。 二、选择CS跳线区分主次盘 ??你可别忘了,在硬盘或光驱上,除了MA、SL跳线外,还有一个CS(Cable Select,电缆选择)跳线。如果 跳线选择为CS有效,该IDE设备的主、从身份就由硬盘数据线决定。 ??一般来说,连接在硬盘数据线中间插头上的盘是主盘,连接在硬盘数据线末端插头上的盘是从盘。 ??但是,光有CS跳线还不行,还需要对普通的40芯硬盘数据线进行改造,即:从带颜色的一边数起,把在两 个主、从盘插头之间的第28根线切断,注意一定不要切断其它线,这样就可以配合CS跳线作为一条专用硬盘数 据线。当需要交换主、从盘身份时,只要把这条硬盘数据线接硬盘的两个插头对调一下即可,而不必把硬盘拆 卸下来重新跳线。 ??这对于双硬盘接在同一根数据线上、需要变换硬盘主、从设置的朋友来说,是很方便的。
文章TAG:
一条ahb可以挂多少个slave一条 可以 多少